怡親王允祥是康熙帝第十三子,與雍正皇帝關系最好,這在電視劇《雍正王朝》里面表現(xiàn)的最為直觀形象,在雍正時期地位很高,還被加封為“世襲罔替”的“鐵帽子王”,表明其后代可以永遠承襲這個怡親王的爵位。
孚王府平面圖
孚王府的布局反應了清代王府最典型的模式,由東、中、西三路組成,三路空間各有一條中軸線,形成對稱格局。
中路前為儀典空間、后為內寢空間,西路為居住空間,東路為休閑空 間;服務用房則分別置于兩側軸線的前部。其中中路保存最好,西路也基本保存著原有的主要建筑,東路則損毀比寢門又稱內門,是中路空間的分界處,其北為后寢區(qū)域,與南面的儀典區(qū)域區(qū)分。
寢門面闊五間,前后廊歇山頂,覆綠色琉璃瓦;門左右各帶順山房五間。后寢區(qū)中央有寢殿七間,前后廊歇山頂,覆綠色琉璃瓦,殿前出月臺。寢殿是王爺和福晉的日常起居之處,在后寢區(qū)域占有核心地位。殿左右各有順山房三間,東西配殿各五間)。寢殿之后為最后一進院落,有后照樓七間,帶前廊,灰瓦硬山頂,兩側有轉角房各七間。 較嚴重,剩下的建筑已經不多。
中路是王府的核心所在,共有五進院落,其中軸線長度達兩百多米,規(guī)模宏敞,氣勢迫人。最南為臨街的正門,面闊五間,采用硬山屋頂,覆灰瓦,上帶正脊、吻獸和垂獸,正是親王府的大門規(guī)制。這座外門中間三門可以開啟,但只在重大儀典時才會打開,平時密閉。院內東西各設五間“阿斯門”,為平時出入所用,又有轉角房各十六間、北廂房十間,均為輔助用房。
院北為王府正門,面闊五間,是一座前后廊歇山頂建筑,屋頂帶正脊獸件,覆蓋著綠色琉璃瓦,門內的天花板上繪有精美的彩畫。二門前左右分設石獅子各一座,東西各帶轉角房六間。
入門為第二進院,中建大殿七間,前后廊歇山頂,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瓦。大殿是整個王府中最宏偉、地位最高的建筑,俗稱“銀安殿”,只作舉辦重大典禮之用,相當于紫禁城的太和殿。殿前的臺基延伸出一段,稱作“月臺”;大殿東西各有七間翼樓和九間廂房。所謂“翼樓”就是位于兩翼的樓房,只有王府中才能采用(圖)。
大殿與內門之間為第三進院,是一個橫向狹長的過渡性院落。
西路的前面部分已經多被改建,不成格局,只有零星幾幢建筑散落其中。后面的院落則大部尚存。原有正門三間,東西各帶倒座房七間,現(xiàn)大門和西邊的倒座房已失,僅東邊的七間倒座房尚存。
門北的垂花門和游廊均被拆毀,原址上另建了新的建筑。再北的四進院落基本保持完整:第一進院有正廳五間,前后廊歇山頂,左右配殿各三間。第二進院正房五間,前后廊硬山頂;院東西廂房各五間。
第三進院正房五間,硬山頂,帶前廊,左右各有順山房五間。第三進院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小跨院,各有北房三間。第四進院正房五間,東西各有順山房七間和六間。這四進院落均有游廊貫穿相連,尺度小,布局緊湊,院落的空間形態(tài)也各不相同,頗有變化。這一路主要一座王府其他成員的生活居住。
東路原有格局已失,中央剩下一座三開間周圍廊的軒館,估計這一帶原來可能有一個花園。東路的北面保存著一座四合院,有南房五間,正房三間,東西廂房各三間,院中環(huán)以游廊。這一路主要是王府的休閑空間。
總之,這座王府布局嚴謹規(guī)整,施工精良,殿宇、屋舍等級鮮明,建筑類型較多,空間變化豐富。重要建筑的山墻內側多設有精致的磚雕(圖),檻墻多以綠色琉璃磚裝飾(圖)。同時,孚王府的平面與《大清會典》的規(guī)定基本契合,且與乾隆《京城全圖》上的怡親王府格局也比較接近,說明其布局仍保持著清代早中期的原貌,為研究清代王府建筑的寶貴實例。